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 功能,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,請開啟瀏覽器 JavaScript 狀態。

跳到中央內容區塊:::前往「網站導覽」

衛武營藝術學習網

Search
讀文章

【武營來開槓】日常中的我們,用舞蹈創造非日常

講座側記
【武營來開槓】日常中的我們,用舞蹈創造非日常

5月|「206」身體實驗室

6月|舞蹈特效藥

文/StellaTsai

日常中的我們

用舞蹈創造非日常

說是舞蹈,但更多是身體的探索心得。5、6月【武營來開槓】分別找來舞蹈空間藝術總監平珩,從人體的206塊骨骼逐步探問肢體與感官的連結,拆解編舞脈絡,也帶領大家理解人類如何透過舞蹈打開身體的無限可能。而驫舞劇場編舞家蘇威嘉則從年紀切入,探究生命經驗如何積累出豐富的身心狀態,以及看不懂舞蹈的人,又為什麼該暫時放下排斥,試著親身體會看看?

206塊骨骼的日常

過往的教育中,跟別人不一樣總是有點緊張;如同個子高的小朋友會慣性駝背,跳舞更是令人焦慮的舉動。而對平珩來說,這一切僅只是人們對身體的不夠理解。才剛演完的舞蹈空間新作《206LAB》,把對身體至關重要的脊椎、蝶骨、尾骨、體液視覺化,引出身體與意識的關連,這場講座就從人體的206個骨骼開始講起。

人的脊椎是怎麼運作,編舞家鄭伊雯深入研究《亞歷山大技巧》一書,一本幫助許多舞者更加理解身體的重要啟蒙。透過對身體的認識,延伸理解痛覺的位置、形成的原因,以及疲勞性骨折等舞蹈人才有的慣性傷害成因,「編舞」就在這近乎解剖學般的肌肉研究與理解中開始。他們從日常的觀察與感覺,延伸成想像的身體畫面;腦袋中重要的「蝶骨」關係到整個人的平衡,一路連接到脊椎末梢的「尾骨」,發現一個人的移動正是從蝶骨帶動脊椎、尾骨而產生的動能與姿態。當不同的角色被拆解成舞者時,上面的舞者扮演蝶骨、下面的舞者扮演尾骨,該如何呈現合理又具有美感的律動?充滿想像空間的實驗過程,孕育出《206LAB》這個發人深省的舞作。

「舞蹈本身是給大家一些聯想,讓觀者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連結和想像。」平珩認為,這是舞蹈充滿可能性的最大原因,透過實驗創造的編舞、再透過舞者的獨特身體表達,最終進入觀者的眼中,轉化成各自生命經驗所能觸及的理解和畫面。「每個人都能從任何一個意象中,找到跟自己的連結,舞蹈離我們的生活一點都不遠。」平珩認為,編舞創作或許是天馬行空,但舞蹈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管是行走、牽手,或是與他人交流互動,都是舞蹈的一種。每個人都可以敞開心胸,接納這個日常。

願意了,才有機會領略箇中趣味

從小被母親逼著學舞的驫舞劇場編舞者蘇威嘉,起初是討厭的。母親帶他走遍舞廳、欣賞叔叔阿姨搖擺漫舞,他卻不喜歡跳舞,因為會被取笑。小男孩的他,被奚落「娘娘腔」的恐懼如影隨形。直到遇上芭蕾啟蒙老師,才堅定了他報考國立藝專的決心,在那裡認識了陳武康,成為往後驫舞劇場的重要夥伴。

蘇威嘉認為跳舞對生活是很有功效的,失戀的時候用力跳、從痛楚中感受療癒;編舞的時候苦惱,但解開苦惱又能快樂一整天。他喜歡舞蹈讓他擁有掌握自己的自由度,「藝術最有趣的地方,就在於它的千變萬化。」他相信同一個創作會因應不一樣的人,而有不同的解讀;因此若將創作視為語言,那身為藝術家的他,就擁有了好多種語言的能力。

他的編舞是有機的,不管文字或靈感,先從身體來尋覓,用這樣的方法編出《自由步》,一編十年,在法國巡演時被譽為將美感耕耘到極致。2017年他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,將舞蹈推廣視為駐館目標之一,並在過程中決定將舞蹈創作的生命重心,分一半在樂齡推廣上,希望除了創作,樂齡推廣也能成為未來舞蹈生涯的一部分。2019年他藉樹林藝術中心的樂齡工作坊,組織了一群樂齡素人舞者,編創《自由步—當我盡情搖擺》;2022年更進一步在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,加入高雄在地素人樂齡舞者一同演出《自由步—搖擺歲月》。至今依舊延續這個概念,走入地方,將樂齡舞蹈推廣視為己業。

對於觀看舞蹈的困難,蘇威嘉認為人們常常陷入一種迷思,認為必須用一種故事或邏輯狀態來理解舞作,但其實每個東西有自己的理解方式,看懂也有很多種,不一定是知識上的,也可以是感覺上、想像的,方法非常多。用自己的方式來看舞會變簡單一點,不用因為看不懂就急著將舞蹈打入冷宮,有時候只是時候未到。但無論如何,「只有當我們自己願意了,才有機會領悟箇中趣味,所有的表演藝術都是這個樣子的。」他說。

藝術,是生活經驗的累積。



創作是生活小事的延伸與轉化,如生活經歷的積累、夢境裡的天馬行空、興趣的深度鑽研等。《武營來開槓》邀請知名藝術家分享所思所見,橫跨音樂、戲劇、電影等類型,剖析藝術的傳達方式,拆解作品與觀眾的共鳴,打造一系列與藝術零距離的交流,也為觀眾的日常創造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


【武營來開槓】講座最新場次請點這裡查詢。

Weiwuying 衛武營Arts Talk 武營來開槓